在中国的经济历史上,许多人认为只有三件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首先是苏联援华的156工程,其次是改革开放下的家庭联产承包制,最后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。
除此之外,其他的经济事件都不算太重要。
然而,在这三大事件中,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无疑是中国入世的过程。
从谈判开始到最终签约,整整用了15年,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两任领导、四任谈判代表的更替,最终我们却痛苦地发现,我们的谈判技巧和努力,远不及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句话有效。
展开剩余90%因此,也有一种说法认为,中国加入世贸的最大功臣其实是克林顿。
那么,这个传言真的可靠吗?
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(GATT),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各国为避免贸易冲突而共同成立的一个组织。
战后,各国急需恢复经济,但与此同时,也开始建立贸易壁垒,这使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国家意识到,单靠壁垒政策只会导致共死的局面,因此决定合作,寻求一个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关税标准。1947年,各国在古巴召开会议,达成了这一协议,而中国当时是受邀的创始成员国之一。
然而,谁也没意识到,这个组织将来会变得如此重要。与会的各国甚至没能发表一份联合声明。随着全球贸易的爆发性增长,关贸总协定才逐渐发展起来。
当时,中国对这个组织并不关心,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,因此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处于几乎被遗忘的状态。
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才意识到关贸总协定的重要性,才重新开始关注并准备加入这个组织。
当时,我们称之为“复关”,而不是“入关”。
关于复关的过程,通常认为是从1986年开始的,但实际上,真正的复关谈判早在1983年就已经悄悄启动了。
那年,中国政府派遣了一个叫邱文敏的外交官,带领代表团访问了巴基斯坦、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家。
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向这些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友好国家学习,特别是在如何加入关贸总协定的问题上汲取经验。
访问结果十分丰硕,代表团从这些国家获得了大量关于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具体细节信息。
最关键的是,他们还从这些国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反馈:加入世贸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,尽管过程可能会有些阵痛,但长远来看是有巨大好处的。
因此,这次访问坚定了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的决心。
经过三年深入的研究和准备,1986年,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交了复关申请。
为什么是1986年呢?因为到了这一年,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几乎已消耗殆尽。
更确切地说,1986年时,中国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粮食增产,然而,粮食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在这一年开始逐渐放缓,随之而来的经济推动效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显著。
事实上,从1986年到1991年,中国的经济并不景气。如果不及时找到新的增长点,改革开放这辆火箭就可能因为燃料耗尽而停滞不前。
当时的外部环境对中国并不友好。首先,苏联正在经历剧变,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苏联的解体序幕已经拉开。美国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与中国合作抗苏,反而将中国视作新的对手。
而这其中,日本的崛起无疑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。
80年代的日本经济处于巅峰期,已经对美国产业构成了压倒性的竞争。日本的成功,得益于其独特的举国体制,这与中国当时的改革体制有些相似。
正因为如此,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警惕,甚至因此拒绝了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提议。
然而,中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,仍试图通过拉拢其他国家(如欧洲、澳大利亚等)来增加谈判筹码,企图逼迫美国让步。但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下,其他国家的意见远不如美国的声音有分量,这一策略最终只是浪费了大量外交资源。
随着时间推移,到了1989年,由于美国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,谈判一度陷入僵局。直到1992年,邓小平南方谈话后,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,西方国家才重新恢复与中国的谈判兴趣。然而,美国依然对与中国的合作持冷淡态度。
这一切发生在克林顿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。尽管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,但随着情况的变化,他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逼迫中国并不可行。中国在黄海危机、台海危机中的强硬立场让美国深刻认识到,想通过军事手段“软禁”中国并不现实。
事实上,直到克林顿的第二个任期,他对中国的态度才有所转变。其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方面,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;另一方面,美国也逐渐认识到,单纯的军事打压无法改变中国的崛起。
另外,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欧盟的崛起。90年代,欧盟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,甚至对美国的经济地位构成威胁。美国意识到,如果中国与欧盟结盟,可能会对美国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造成巨大挑战。因此,在这种压力下,美国开始考虑拉拢中国,以平衡欧盟的崛起。
即便如此,美国在此时并没有完全松口。虽然中国在改革中展现出了诚意,但美国依然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抱有疑虑,尤其是在公有制依然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。
直到1997年,由于亚洲金融危机,中国外贸受到严重影响,国内经济压力增大,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化。而此时,欧元的出现也让美国更加意识到中国的战略重要性。
1999年,美国国会最终在克林顿的推动下同意中国加入世贸,主要原因是美国希望借此拉拢中国,平衡欧盟的崛起。
2001年12月11日,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。尽管克林顿曾表示后悔让中国加入,但他是否真的后悔呢?毕竟,如果没有中国入世带来的经济红利,美国能在全球竞争中如此轻松击败欧盟吗?
显然,世间的每一项决策都有得有失。如果美国享受了中国加入世贸带来的好处,便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